腕管综合征(CTS)是全球最常见的压迫性神经病变,目前影响约4-5%的人口¹。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——尤其是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和电脑,结合日益久坐的习惯——在过去十年中推高了腕管综合征的发病率。
什么是腕管综合症?
腕管综合征(CTS)是由于正中神经在穿过腕管时受到压迫所致。腕管是手腕处一个由韧带覆盖的刚性管道。早期典型症状包括夜间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和无名指桡侧半的麻木或刺痛感。若不及时干预,慢性压迫可能导致持续性感觉丧失,进而出现肌肉萎缩。
腕管综合征的病因
2024年美国骨科医师学会(AAOS)指南强调,腕管综合征是多因素疾病²。目前公认的主要诱因和风险因素包括:
- 重复性手腕/手指动作(打字、数据录入、生产线工作、编织、打游戏)。
- 每日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(>2小时/天),手腕持续屈曲且拇指活动频繁³⁴。
- 在人体工学条件欠佳的环境中长时间使用电脑(>10-12小时/天)(键盘过高、手腕伸展)。
- 久坐不动生活方式和肥胖——体重指数(BMI)≥30通过液体潴留和微血管变化使腕管综合征风险加倍。
- 内分泌及系统性疾病: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类风湿关节炎、妊娠相关水肿。
- 手腕创伤或结构异常(骨折、脱位、先天性腕管狭窄)。
- 遗传——一级亲属患有腕管综合征会使个人风险增加2倍。
腕管综合症的症状
症状通常缓慢进展:
- 正中神经分布区的麻木、刺痛或灼痛,常使患者在夜间醒来。
- 握力减弱、手部笨拙或物品掉落。
- 活动相关的手腕/前臂疼痛。
晚期体征:持续性麻木和大鱼际肌萎缩。
诊断
诊断基于临床表现,必要时通过神经传导研究(NCS)证实,显示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(>4.2毫秒)或感觉传导速度减慢。超声显示腕管入口处正中神经横截面积>9平方毫米支持诊断,尤其在智能手机过度使用人群中⁴。
腕管综合征的治疗
- 一线治疗(≤6周):夜间中立位腕部夹板 + 活动调整。
- 证据支持的辅助治疗:单次超声引导下皮质类固醇注射(短期强效缓解)。超声治疗和瑜伽提供适度益处(中等证据)。
- 药物治疗:NSAIDs用于止痛;加巴喷丁类药物和利尿剂不推荐用于单纯性腕管综合征。
- 手术治疗:保守治疗≥6周失败或电诊断结果严重时,可行内镜或小切口腕管松解术。两种方法长期效果相似;内镜松解术平均可提前9天重返工作。
腕管综合征的预防
- 保持手腕中立姿势;键盘位置放低,肘部保持90°。
- 实行30-30规则:每30分钟离开键盘/手机,进行30秒的手腕和手指伸展。
- 重度智能手机用户使用语音转文字或外接键盘。
- 保持体重指数(BMI)<25,控制血糖,每周保持≥150分钟的体力活动。
预后
早期诊断和遵循指南的治疗下,超过85%的患者可获得持续症状缓解。延迟手术(固定性麻木>6个月)预示感觉恢复较差。